虞城县城关镇:深耕群众联系践初心 赋能基层治理担使命
自开展“为人民履职、为中原添彩·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以来,虞城县城关镇马牧老街人大代表联络站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人大代表与综合网格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更好地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激励各级人大代表主动担当、依法履职,充分展现人大代表风采。
一、“网格”督办代表建议,焕活老街发展新活力
代表联络站深化融入“党建+网格+大数据”基层治理模式,按照“邻近编组、相对均衡、灵活管用”的原则,科学划定84个网格,将代表下沉至网格、把流程融入网格。构建“五格”闭环新格局,即“定格亮身份、入格四必谈七必访、严格精研判快流转、顶格盯进度督质量、评格评实效评代表”,靠前紧盯、深入盯守、持久督促、反复督办,真正提升人大代表闻令而动的听力、闻讯而起的眼力、闻风而至的脚力。
“一条建议繁荣一条老街”。马牧集老街作为商汤灭夏桀的牧马遗址,曾一度沦为断头路、垃圾场、坟头窝、臭水沟,夜晚更是漆黑一片。居民通过网格向人大代表反映后,人大代表多次实地查看,提出了《关于马牧集老街整体提升改造的建议》。作为虞城县百城提质重点项目,马牧集老街改造工程备受关注。代表联络站组织驻站人大代表以民生需求为根本,通过走访入户、现场答疑、召开居民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积极推进改造工作。如今,古色古香的石牌坊、宽阔平整的石板路取代了昔日的脏乱差,破旧胡同变身非遗集结地、文化会客厅,成为虞城的一张亮丽名片。
二、“逢六”摆摊听民声,畅通民主实践新路径
为让人大代表真心倾听群众心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代表联络站在马牧集老街广场设立“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摊位,每月逢6日、16日、26日晚上7:00—8:30,组织驻站省、市、县、镇四级人大代表混合编组,轮流接待群众,宛如一场场热闹的“民情集市”。
摆摊前2日,在社区发布公告,告知群众摆摊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参与的人大代表、“一府两院”业务骨干的联系方式。摆摊时,参与人员佩戴姓名牌,有的耐心倾听群众心声,有的细心宣传政策法规,有的现场拨通部门负责人电话了解群众反映问题的解决办法。摆摊后,及时梳理、分析、归类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意见建议,上报镇人大主席团。办理结果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及时向当事人反馈,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2025年以来,共“摆摊”20次,接待选民1400余人次,解答政策咨询64件,收集意见建议102件,现场解决问题98件,跟踪解决了老城区积水、人民路花坛安全隐患等问题。“逢六摆摊”听民声活动在《全国人大联络动态》《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国人大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成为基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亮丽风景线。
三、深化“人大代表+人民调解”,构建治理服务新格局
为发挥人大代表根植群众的优势,代表联络站成立了以人大代表名字命名的“津玲调解室”,运用“枫桥经验”,总结出“接、听、问、查、析、调、记”“七字”调解工作法,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同时,依托“津玲调解室”,推动构建诉调、警调、访调“三调对接”机制,打造“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法庭+调委+津玲调解室”“六位一体”联动格局,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矛盾调处合力。通过“联合接访、联合调解、联合指导”,助力调解矛盾纠纷1000余起,化解多年信访积案4件,调处敏感性民商事诉讼6起,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基层治理筑牢了坚实防线。
此外,代表联络站还建设了“马牧老街议事长廊”,当群众遇到难题时,组织人大代表、部门负责人与居民代表、商户代表围坐交流,各职能部门现场“出主意、拿方案”。“难题共商、方案共建、效果共评”,推动了南街响河东岸河道栅栏修复、自来水公司北侧道路修缮、牛元社区断头路打通等300余件民生实事的解决,实现了从“众人商量事”到“众人办成事”的跨越,搭建了一座连接群众与政府的“民心桥”。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马牧老街人大代表联络站作为联系群众的好桥梁、汇集民意的好渠道、督政议事的好平台、推进治理的好载体、代表履职的好场所,将不断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人大代表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