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要多些“自找苦吃”
(转载“商丘宣传”公众号)

回望百年党史,不怕苦、能吃苦、能战胜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这样描述红军艰难困苦的生活:“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近日,人民日报指出“年轻干部不妨多些‘自找苦吃’”——这不仅是对年轻干部的殷切期望,更是时代赋予的重任。在当下这个变革加速、挑战增多的时代,年轻干部主动“自找苦吃”,不是矫情作秀,而是成长必经之路,是成就人生价值、担当时代大任的必然选择。
“自找苦吃”是一种成长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人的成长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年轻干部要想成为栋梁之材,必须主动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砺。
当下,有的年轻干部从“校门”直接走进“机关门”,缺乏基层历练,对国情民情了解不深;有的习惯于坐在办公室看材料、报数据,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满足于按部就班完成工作,却少了攻坚克难的锐气。这些问题,唯有通过“自找苦吃”才能真正解决。
“自找苦吃”,是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的姿态。主动走出舒适区,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市井街巷,拜人民群众为师,与人民群众交心,在基层的肥沃土壤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自找苦吃”要找准地方
倡导年轻干部“自找苦吃”,不是鼓励“没苦硬吃”,吃苦,关键要苦对地方、苦在点上。
要主动走向基层,沉到一线。成长从无捷径可走,就像树木要经风雨才能根深叶茂,人要经锤炼方能筋骨强健。看似难熬的“苦”,实则是成长的“甜”——基层一线的奔波之苦,能让人摸清实际情况、读懂群众心声;攻克难题的钻研之苦,能让人突破能力瓶颈、练就过硬本领;面对挫折的磨砺之苦,能让人锤炼抗压韧性、沉淀平稳心态。黄文秀放弃城市繁华,主动请缨到脱贫攻坚一线,在遍访195户贫困户的“自找苦吃”中,用青春生命践行了初心使命。
要敢于直面热点,攻坚克难。“浙江宣传”的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正是因为其敢于直面热点,坚持为人民发声。如今舆论场众声喧哗,年轻干部更不应回避热点问题,而要像“浙江宣传”那样直面热点、解剖难点、亮出观点,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发出理性声音,在直面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才干、壮筋骨,对于工作中的堵点、痛点,更要敢于迎难而上,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
要勤于学习思考,提升本领。年轻干部要坚持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克服“本领恐慌”,同时要善于思考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掌握工作的规律和方法。要以理想信念为“定盘星”,明白吃苦的意义所在。当吃苦与初心使命相连、与价值追求相伴,即便过程艰辛,也能甘之如饴。把苦吃在能力短板上,缺什么就补什么,弱什么就练什么;把苦吃在发展关键处,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聚焦事业发展所需。
要乐于服务群众,践行初心。“自找苦吃”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人民。年轻干部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具体问题,在无私奉献中践行初心使命。要学会在吃苦中提升为民情怀,既要保持肯吃苦的韧劲、敢吃苦的勇气,更要培养善吃苦的智慧与胸襟,在实践中找规律、优方法,让每一份付出都能收获实实在在的成长。
“自找苦吃”彰显责任担当
今天,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担当尽责、主动作为。
“自找苦吃”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责任担当。在科技攻关最前沿、改革发展主战场、基层治理第一线,都需要年轻干部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只有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当然,“自找苦吃”并非否定合理的工作待遇和生活条件,而是要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营造“自找苦吃”的良好氛围
让年轻干部勇于、乐于“自找苦吃”,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要让“吃苦者不吃亏、有为者有位”,为愿吃苦、能吃苦的年轻干部搭建平台、提供机会,让他们的付出被看见、价值被认可。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导向,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只唯实绩、只唯实干,让吃苦实干成为年轻干部的“通行证”。
要营造崇尚奋斗的社会氛围,破除“躺平有理”“奋斗无用”的错误论调,让“自找苦吃”成为新风尚。
同时,要理解年轻干部的实际困难,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支持,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年轻干部主动选择“自找苦吃”,是一种格局、一种担当、一种境界。只有经历“苦”的淬炼,才能收获“甜”的果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